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在12月4日举办首届“理论经济学•国家教材建设高峰论坛”。
我集团颜鹏飞教授是本次论坛主旨发言者之一。他强调马工程《西方经济学》是在广泛征求几十所高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的教授、学者以及大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在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反复修改和集思广益的产物。尤其是该教授的修订版,更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举措。
颜鹏飞教授在谈到如何看待西方经济学这个问题上,阐述了陈岱孙先生的观点。陈岱孙先生推崇“弘扬马列,锐意求新,借鉴西学,体察国情”,提出了三条规律:1.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三点论”,就是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用之物、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和交锋。2.两分法:西方经济学科学成分与庸俗性质并存;科学成分与抽象层次成反比。因此我们首先要厘清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成分和无益成分,意识形态成分和实用价值成分;其次从有益成分和实用价值成分中找出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可以移植、借鉴和吸收的合理因素,不把“西方经济学中国化”凌驾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上。3.研究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条件是:“一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学术渊源和现有内容有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切忌一知半解和浅尝辄止;二是要有足够的马克思主义修养。”
之后,颜鹏飞教授总结了《西方经济学》重点教材编写的具体经验。一是遵循认知规律,把握四个性质特征即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可读性,狠抓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工作。二是始终贯彻“述”“评”有机结合的结构安排,亦即力求在正文部分,原原本本地反映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将评价部分单独安排在各章最后一节,力戒西方经济学体系的碎片化,先述后评,述评结合地展现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这是遵循认知规律,避免“夹叙夹议”对学习和教学效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三是如何进行科学“评析”是把教材体系转化成为教学体系的关键一环。应该正确处理借鉴、批判和创新三者关系,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批判性评析,应该借鉴西方学者观点进行比较性评析,应该结合中国实践进行经验性评析。
此次论坛阵容强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育部教材局副局长陈矛,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逄锦聚,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林岗,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山西大学校长黄桂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雄,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教授龙登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杨瑞龙,刘守英、高德步、方福前、贾根良、谢富胜、于泽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和出版、媒体界的代表出席本次论坛。刘伟和陈矛在开幕式环节发表致辞。他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从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事权的战略高度强调了教材建设的重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是教育部于2019年1月首批认定的11家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唯一的经济学教材基地,其宗旨和任务是致力于打造“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高级智库”,以教材为载体,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教材支撑。论坛的第二个环节为报告发布环节,谢富胜和于泽代表课题组分别发布了《政治经济学教材70年发展史与教材建设研究报告》《西方经济学教材发展与教材建设研究报告》。论坛的第三个环节为主旨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如何建设基于中国经济实践的中国特色理论经济学教材体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除我集团颜鹏飞教授外,来自全国各大知名院校的专家们也进行了主旨发言。洪银兴和逄锦聚强调中国经济学教材要以中国特色为抓手,讲好中国故事,要把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思想和观点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改革经济学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加强经济思想史在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在经济学各类教材中增强关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理论的论述份量等方面对经济学教材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基地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林岗认为,中国经济学首先面临范式选择的问题,不能只是拿中国案例和中国数据来注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教材建设既要抓住政治经济学这个重点,又要补上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的短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表示,教材建设要明确什么是好教材。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即知识性、兼容性和启发性。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指出,要推动新思想的学理化、学科化、学术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洪俊杰表示,本科、硕士与博士的教材之间究竟应该有什么区别,是需要好好研究的。(颜鹏飞)